募穴是脏腑之气募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
“募”,有广泛聚集、汇合之意。
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
(十二募穴)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在体内所处部位相近。
募穴之分布,有在本经者,有在他经者;有呈双穴者,有为单穴者。
十二募穴表分布于肺经的有本脏募中府;分布于胆经的有本腑募日月,肾脏募京门;分布于肝经的有本脏募期门,脾脏募章门;分布于胃经的有大肠募天枢。以上均为双穴。
其余都分布于任脉,有心包募膻中;心募巨阙;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门;小肠募关元;膀胱募中极。均为单穴。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黄帝内经卷二·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王冰曰:“胸腹曰募,背脊曰俞。”——唐·启玄子王冰注《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难经·六十七难》
风寒之邪外入在人之背,故阴病行阳。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传于五脏,故阳病行阴。阴病行阳,当从阳引阴,其治在俞;阳病行阴,当从阴引阳,其治在募。”——明·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
阴病行阳:若内脏或阴经有病,其病气常行出于阳分的俞穴,故从阳引阴,位于腰背部的背俞穴可以治疗阴病;阳病行阴:若体表或阳经有病,其病气常行入于阴分的募穴,故从阴引阳,位于胸腹部的腹募穴可以治疗阳病。募穴体阴而用阳
俞穴体阳而用阴
募穴由阳性物质募集于体表的阴位,俞穴由阴性物质输注于体表的阳位。对于脏腑的功能性问题、轻病多用腹募穴;对于脏腑的器质性问题、重病多用背俞穴。当然,功能性问题也可以用背俞穴降维打击。
而更严重的问题,临床上就用(背俞穴+腹募穴)组合配穴,称“俞募配穴法”或“俞募治疗法”。
脏病时以俞穴为主,募穴为辅;腑病时以募穴为主,俞穴为辅。如胃痛先刺中脘,再取胃俞;肺病时先灸肺俞,再取中府。
再如:
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素问·奇病论》
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腧。”——明·张景岳《类经七卷·经络类十一》注
十二俞皆通于脏气。”——明?张景岳《类经八卷·经络类二十一》
募穴有驱邪泻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功能作用,偏于调治六腑的急性实证。俞穴功效偏于扶正,适用于慢性虚弱性久病,而五脏多虚证,故五脏病多用之。针刺背俞穴对五脏疾病有直接作用,不但可治脏腑有关疾病,还兼治与本脏腑有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病。(如肝俞既治肝病,又可治目疾、筋脉痉挛;肾俞既治肾病,又可治耳聋耳鸣、阳痿及骨髓病。)
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
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
按压相关位置出现刺痛有助诊断。(如募穴处是否有压痛、酸胀、结节或肤色变化过敏等,能反映该脏器是否发生疾患。)
《圣惠方》中已有记载:
天枢隐隐而痛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肠痈也。期门隐隐而痛者,肝疽也,上肉微起者,肝痈也。”——《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
十二募穴定位十二募穴歌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胃募中脘脾章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膀胱中极肾京门,耻骨上三焦石门,
心包募在膻中穴,从阴引阳是妙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