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25日,深圳湾实验室闫致强课题组在BioRxiv发布了科学论文,”Structure-basedscreeningofdrugcandidatestargetingtheSARS-CoV-2envelopeprotein”。该研究通过电生理记录,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疏水包膜蛋白(Envelopeprotein,E蛋白)的阳离子选择性通道活性,验证了SARS-CoVE蛋白阻断剂HMA(hexamethyleneamiloride)同样可以抑制SARS-CoV-2E蛋白,并进一步利用同源建模和虚拟筛选从多个化合物中发现了AZD,通过电生理验证其对SARS-CoV-2E蛋白的抑制作用并确定了AZD敏感性氨基酸位点。上述结果为COVID-19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重要潜在靶点,SARS-CoV-2E蛋白抑制剂HMA和AZD的发现,使老药新用变得可行,降低新药研发的风险和研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截至年9月13日,已报道的COVID-19全球累计确诊人数超过2亿,死亡人数超过4百万,疫情造成了极大的健康危害和经济影响。自疫情爆发以来,各类疫苗和治疗性药物的研发迅速展开。SARS-CoV-2病毒主要有三种膜蛋白结构:刺突蛋白(Spikeprotein,S蛋白),膜蛋白(Membraneprotein,M蛋白)和包膜蛋白(E蛋白)(图一)。研究表明,病毒中的离子通道蛋白对病毒的致病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可以作为药物靶点,比如流感病毒的常用药物金刚烷胺为离子通道抑制剂[1]。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E蛋白的离子通道活性对病毒的致病性和发病机制至关重要,包括水肿的形成,而水肿是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主要决定因素[2-3]。SARS-CoV和SARS-CoV-2的E蛋白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鉴于此,SARS-CoV-2的E蛋白很可能也是离子通道并对病毒的致病性至关重要。因此,课题组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