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不足即肾的功能不足,患者可出现倦怠无力、头晕健忘、耳鸣、气短自汗、喘咳、腰酸、尿频等症状。中医学观点认为,肾精是物质基础,就像汽车的油;肾气是功能表现,就像汽车行驶的现象。肾气不足者可使用金匮肾气丸等药物进行补肾气治疗;还可以在补肾精的基础上加用补气的、温阳的药物进行治疗。
男性肾气不足者可出现倦怠无力、活力不足、尿频、遗精等症状。中医学观点认为,肾精是物质基础,肾气是功能表现,肾气不足者会表现为精气神不足。患者可有倦怠乏力、无精打采、活力不足、缺乏积极性等表现。肾气不足者肾气的固摄能力下降,控制排尿、排精可出现问题,表现为尿频、遗精等
肾气不足者需及时就医,请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辨证论治,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肾阳虚
肾阳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肾阳亏虚,机体失却温煦,以畏寒肢冷,腰膝以下尤甚,面色?白或黛黑,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多发生于年老体弱者。常见于虚劳、阳痿、癃闭、水肿、泄泻、带下、哮喘等疾病中。西医学的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失调、慢性前列腺炎等以及一些慢性虚弱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可见本证。
常见病
1、慢性泄泻
多表现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泄泻,泻后痛减,肢冷畏寒等“五更泄泻”的特点,此由肾阳不足,火不生土,牌运失健所致,治宜温肾健脾,方用四神丸(《妇人良方》)。
2、水肿
临床表现每以全身水肿,尤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尿少,腰痛酸重,四肢厥冷,舌淡胖,边有齿痕等“阴水证”为特点,此由肾阳衰弱,开阖不利,膀胱气化失常,水液稽留,以致泛滥横溢,而成水肿,治宜温肾化气利水,方用真武汤(《伤寒论》)。
3、癃闭
常以小便不通或滴沥不畅,排出无力,腰膝酸冷为特点,多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无阳则无以化”,膀胱气化失职所致,治宜温肾益气,补肾通窍,方用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4、阳痿
以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滑精,精神萎靡,腰膝酸软为特点,此多由恣情纵欲,肾精亏损,命门火衰,精气虚寒所致,治宜补肾壮阳,方用赞育丹(《景岳全书》)。
5、虚劳
表现为恶寒肢冷,下利清稀,小便清长而多,腰脊酸痛,遗精阳痿等症状,缘因久病积虚成损,真阳渐衰,不能温煦脏腑所致,治宜温补命门,兼养精血,方用右归丸(《景岳全书》)及龟鹿二仙胶(《兰台轨范》)。
6、哮喘
临床表现以气虚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肢冷面青,舌淡,脉虚浮等“肾不纳气”为特点,因肾为气之根,哮喘日久,肾气亏损,下元不固,气不摄纳所致,治宜温肾纳气,方用人参胡桃汤(《济生方》)或肾气丸(《金匮要略》)。
适合用药(中成药);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附子。
针灸治疗
1、针灸疗法:医生可用毫针针刺或艾灸熏熨相关腧穴,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配穴。常用穴位包括关元、肾俞、三阴交、太溪等。
2、推拿:医生主要沿肾经循行进行按摩,可配合膀胱经进行。可重点点按关元、太溪、三阴交等穴,以有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10分钟,一日一次。
3、其他:拔罐、刮痧等疗法对改善脾阳虚有一定的效果,常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4、体针
取肾俞、命门、三阴交、关元穴,手法以补为主,或针后加灸,每日1次。
5、灸法
附子饼灸法,选用附子粉末,加酒调和做成2分硬币大小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施术之穴位上,再以艾炷在其上而灸之。适用于肾阳虚弱,命门火衰而见诸证者。
预防措施
预防肾阴虚主要是增强体质、改变不良习惯等。
1、规律作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2、经常进行腰部活动,这还可多做一些刺激脚心的按摩,如经常按摩涌泉穴。
3、平时要多进行运动锻炼,如散步、做操、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4、规律饮食,注意均衡营养,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5、适度性生活,不勉强,不放纵。
肾阴虚
肾阴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肾阴亏损,虚热内扰,以腰膝酸软而痛,男子遗精,女子经少或经闭,齿松发脱,眩晕耳鸣,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遗精、不寐、虚劳、膏淋、尿血、崩漏、消渴以及温热病等疾病中。西医学的肺、肾结核、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肾炎、高血压、阿狄森氏病、神经衰弱、绝经期前后诸症、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泌尿系感染以及急性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可见本证。
常见病
1、遗精
见阳事易举、梦遗、早泄、头晕眼花、精神不振等症,多因恣情欲,肾阴亏耗,虚火扰动精室所致,治宜滋肾阴,泻虚火,方选知柏地黄丸(《医方考》)。
2、不寐
见心烦,失眠,杂梦纷纭,五心烦热,头晕耳鸣等症,多因思虑过度,所愿不遂,阴精暗耗,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所致。治宜滋肾壮水制火,安神定志方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合黄连阿胶汤(《伤寒论》)。
3、膏淋
见小便浑如米泔、尿道涩痛、或淋出如脂、形羸乏力、腰膝酸软、舌质红苔腻等症,多因房室劳伤,或情志所伤,由肾阴亏损,下元不固,脂液下泄所致,治宜益肾固摄,方用萆蘚分清饮(《丹溪心法》)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4、虚劳
见形体羸瘦,烦热,头晕耳鸣,耳聋,两足痿弱,神色萎顿等症,多因先天禀赋足,后天劳作过极,或久病失于调养,使肾脏真阴不足,久虚不复,发为虚劳,治宜滋肾填阴,方选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及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5、尿血
见小便短赤带血,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质红,脉细数等症,此由纵情色欲,相火妄动,肾阴亏耗,阴虚则生内热,热灼血络而外溢,治宜滋阴清火,兼以止血,方用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合小蓟饮子(《济生方》)。
6、消渴
称为“下消”、“肾消”症见小便频数量多、尿如脂膏、口干舌红、消瘦、脉沉细而数,此由房室不节,酒醴肥甘过食,肾虚阴亏,下焦虚惫,约束无权使然。治宜滋阴固肾,以六味地黄丸重用山药、萸肉等。倘若温热病中,因热入下焦,邪热久稽,热灼真阴,引起肾阴虚者,则病势较急,临床见身热不甚,久留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千,舌质干绛,甚则紫晦而干,或神倦耳聋,脉虚大等症,治宜滋养肾阴清热,方选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7、崩漏
见经行先期崩中漏下,淋滴不断,经色红,量多,或带下粘稠、舌质红、脉沉细数等症,治宜滋阴凉血止血,方选清海丸(《傅青主女科》)、花蕊石散(《十药神书》)。
预防措施
脾肾阳虚发生多与饮食失调、房劳过度、感受外邪、久病有关,因此平时饮食有节,生活起居有规律,积极治疗原发病等措施,有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
2、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凡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婚后节制房事,切忌在郁怒的情绪下,或疲劳后房事。
4、注意饮食调摄,戒烟酒,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不伤脾胃为原则。
5、调畅情志,保持乐观的情绪,才能气血顺畅,阴阳平和。
适合用药(中成药);
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川牛膝、菟丝子、鹿胶、龟胶。
针灸治疗
针刺取肾俞、关元、三阴交等穴,毫针补之,或平补平泻。失眠健忘者加神门、心俞、百会;耳鸣、耳聋者加听会、翳风;遗滑精者加志室、大赫,太溪或心俞、内关;崩漏者加隐自、内关、太溪。一般皆不加灸法。
安逸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