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痛经,痛经康复方案收藏

白蚀症 http://m.39.net/pf/a_4342802.html

养生知识

通过中西医了解痛经

痛经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痉挛性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全身不适,严重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通过病史及全身、局部检查寻找可能引起痛经的病因,才能有效的进行治疗。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经过详细妇科临床检查未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病变者称原发性痛经,也称功能性痛经,占痛经90%以上。

继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有明显病变,血是暗红色,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妇科肿瘤等。

行经前后或月经来潮时小腹疼痛,甚至连带腰痛,有时伴有头晕或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厥冷、剧痛昏倒等危象。

痛经根据发病情况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系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痛经,后者是指由于生殖器官发生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腺肌病、盆腔炎等病变引起的痛经。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中痛经发生率为33.1%,其中原发性者占53.2%,主要发生群体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轻妇女。

有关痛经的发病机制研究,迄今为止尚无明确的统一意见。多数学者认识到痛经的发生发展与前列腺素等内分泌因素、精神因素、性激素等内分泌调节、器质性妇科疾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于原发性痛经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是最常用的一线治疗药物,口服避孕药对该病的有效率达到90%以上,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解痉镇静剂、

受体激动剂、维生素E等均是有效的治疗药物。此外,采用手术治疗、传统中医治疗等也取得很大的进展。

一.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知

1.现代医学认为,痛经原因

痛经机制迄今为止尚无明确的统一意见,多数学者认识到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与子宫因素、内分泌因素、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生活习惯有关,而多种器质性妇科病会引起继发性痛经。

(1)子宫因素:子宫颈管狭窄、子宫过度倾曲,都可使经血流通不畅,造成经血潴留,从而刺激子宫收缩,引起痛经。子宫发育不良时,子宫肌肉与纤维组织比例失调,产生不协调子宫收缩,或子宫畸形均可引起痛经.

(2)内分泌因素:子宫内膜和经血中前列素含量升高,可能是痛经的主要原因。分泌期内膜能合成前列腺素,刺激子宫收缩引起痛经。

(3)血管加压素:垂体后叶分泌的血管加压素对非妊娠子宫敏感,可以刺激子宫收缩,尤以月经来潮时为显,并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壁,使子宫血流减少。

(4)全身因素:与遗传因素也可能有关。精神紧张、抑郁、恐惧,以及痛阈较低者易引起痛经。

2.痛经症状分类

1)原发性痛经

在青少年期常见,多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天疼痛最剧,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可伴发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苍白、出冷汗偶有晕厥及虚脱。妇科检査无异常发现。原发性痛经在分娩后自行消失,或在婚后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

2)继发性痛经

经期发烧、下腹坠痛可能是患了盆腔炎。正常经血是暗红色,如果经血颜色为淡茶褐色,或气味变化同时体温升高和下腹痛,与子宫内膜炎症有关的经期的腰痛可能是因为子宫后位或其他疾患所致;如果痛经越来越严重,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则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

3.痛经临床表现

1)原发性痛经

在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发病,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h,以行经第1天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2)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疼痛多位于下腹、腰骶部及盆腔中部,有时可放射至会阴部、肛门及大腿,常于月经来潮时出现,并持续至整个经期,严重者月经结束后疼痛仍不能缓解。

3)伴随症状

痛经时可单独出现下腹部不适及腰骶等部位放射痛,也可伴随其他症状同时出现。可伴发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苍白、出冷汗偶有晕厥及虚脱等症状。

4.痛经诱发因素

1)妇科疾病

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腙肌症、子宫肌瘤、子宫内放置宫内节育器等会引起患者出现继发性痛经。

2)相关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

3)非疾病因素

子宫颈狭窄、子宫过度屈曲,导致子宫峡部的张力增高使经血流出不畅,以致经血潴留宫腔,刺激子宫收缩而引起痛经;内膜管型脱落也是引起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之一;子宫发育不良致子宫收缩不协调,可导致血管供血异常,子宫肌层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子宫异常收缩而致痛经。

4)内分泌因素

前列腺素(PGs)

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增高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原因,排卵后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明显增加,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经血中前列腺素含量较正常妇女明显增高。人子宫内膜分泌前列腺素呈周期性变化,增殖晚期和分泌期前列腺素E2(PGE2)和前列腺素F2α(PGF2α)有2次峰值,月经期达高峰。痛经患者子宫内膜中前列腺素含量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且PGF2α/PGE2的比值升高更明显。主要是PGF2α作用于子宫肌层,使平滑肌收缩甚至痉挛,同时导致子宫内压升高,子宫血流量减少致子宫缺血缺氧而出现痛经。

5)加压素

子宫肌层小血管对血管加压素的敏感性大于粗大的血管,加压素作用于子宫加压素受体,使子宫肌层活力增强和子宫收缩,尤其子宫肌束间小血管收缩,引起子宫局部缺血和疼痛。痛经患者对血管加压素的敏感性较高,加压素分泌可增加子宫收缩活性,加重痛经症状。

6)催产素

催产素不仅直接作用于子宫肌细胞引起子宫收缩,同时还刺激内膜细胞释放PGs,建立适度的子宫收缩必须依靠催产素和PGs的相互协调来实现。痛经患者体内催产素含量较正常非妊娠妇女高。

7)雌二醇与孕激素

黄体中期雌二醇高峰促进月经前期子宫内膜PGF2α的生成增加;孕激素可以促进雌二醇转化为无活性的雌酮,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降低子宫平滑肌舒缩活性而缓解痛经。国内有研究发现雌、孕激素与其受体结合,激活血清肥大细胞释放致痛物质,参与了痛经的发生。

8)钙

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治疗原发性痛经,如尼卡地平,收效较好,副作用小。应用镁制剂治疗也有较好效果,间接说明钙在原发性痛经中起一定作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发生痛经频率高,Ca2+在卵母细胞成熟中起重要作用,这种关联性可能暗示着Ca2+与原发性痛经有着微妙的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9)精神因素

有研究发现痛经的女性在经期易出现心烦易怒(71.8%),忧郁(45.4%),神经过敏(28.7%)等负性情绪。这些不良情绪或使子宫峡部张力增加而引起痛经,或可导致心理失衡,痛阈降低,或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而刺激子宫引起痛经。不良情绪中所包括的压力和对疼痛的态度作为心因性因素,容易对自己产生不良暗示,在降低痛阈的同时,从而加重痛经疼痛的体验强度。

10)遗传因素

随着遗传基因研究的发展,发现母亲染色体中有特定的基因传递信息至第二代的个别女性,使其性情不稳定,易受刺激或子宫痛阈降低而患痛经。

11)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与痛经的关系,目前已有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女性的一些生活习惯与痛经的发生有关系。受冷、营养状况、咖啡或茶类、睡眠无规律、睡眠体位及情绪等生活习惯都是痛经的危险因素。月经期受冷,因寒冷刺激使子宫、输卵管收缩,从而诱发或加重痛经;营养不良或过于肥胖或睡眠无规律都会影响女性的基础代谢,进而可能造成女性经期内分泌紊乱引发痛经;咖啡或茶类可能通过兴奋神经-内分泌系统诱导痛经;卧位睡眠对痛经的影响,可能与体位使经血流出,经血倒流有一定关系。研究表明,初潮年龄在10~13岁痛经发病率较高,说明初潮年龄越早,痛经的发病率越高。

12)年龄因素

年龄偏小的女性在月经初潮时易发生痛经,痛经的外程度也较为严重。

13)体质因素

经期过度劳累、紧张、寒冷以及过敏体质也会导致痛经。

14)卫生因素

没有注意经期、孕期、产褥期的卫生、过早开始性生活、性伴侣数过多、生殖器有炎症者常有痛经。

15)医源性因素

过度的人工流产手术或宫腔操作,可能引起粘连的炎症,会引发痛经;宫内放置节育器,即子宫内安放的避孕环,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组织前列腺素生成量增高,致使痛经加重。

16)长期抽烟

吸烟者痛经程度往往较非吸烟者严重,而且痛经程度常随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是因吸烟往往会造成血管收缩而导致缺血,因而产生经期疼痛。

二.现代西医治疗方法

1.前列腺素拮抗剂

口服消炎痛每次25毫克,每日2—3次,或布洛芬~毫克,或乙酰水杨酸0.3克,或复方阿司匹林o.5克,或甲灭酸毫克;或氟灭酸毫克等,每日2~4次,于经前1~2天或来经期或疼痛开始时服,痛止停药。

副作用为头痛和眩晕。有消化道溃疡史和对阿司匹林类药有支气管痉挛反应者禁用阿司匹林。

2.内分泌治疗

(1)雌激素:适用于子宫发育不良者。已烯雌酚0.5毫克,自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用,连服22天为1个周期,连用3~6个周期。

(2)孕激素:可抑制子宫收缩而减轻疼痛。黄体酮20毫克肌内注射,每日1次,经前7天开始连用5天;或甲孕酮4~8毫克,每日口服1次,经前10天开始,连服7天;或口服炔诺酮(妇康片)。多数患者停药后半年内无痛经现象。

(3)雌孕激素复合物:适用于上述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痛经患者。国产口服避孕药I号或Ⅱ号,月经第5天起,每晚l~1.5片,服22天为1周期,连用3—6个周期。

3.镇痛镇静解痉药

(1)镇痛:防止痛经发作,可在月经来潮时12~24小时口服止痛药。可待因0.07克;或止痛片1片,每4~6小时口服1次。或肌内注射安痛定1支。

(2)镇静:安定2.5~5毫克口服,每日3次,或口服少量氯丙嗪,适用于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的患者。

(3)解痉:严重痛经者可用阿托品0.3毫克口服或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0.5毫

三.中医对痛经的认知

中医学认为多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不同病因,并与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其病机主要是在此期间受到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碍,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佂。其所以随月经周期发作,是与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有关。

1.普通康复疗法

平时注意营养,增强体质。经期稳定情绪,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少食生冷,适当休息。日常生活中以茶为饮品除预防和改善痛经。像紫草、仙灵脾就有补气养血,消炎灭菌,清利湿热,除异味,止痒的作用。

2.中医分型与治法

1.气血瘀滞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乳胁胀痛。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2.寒湿凝滞

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苔白或白腻,脉细或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3.肝郁湿热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骶,或感腹内灼热。经行量多质稠,色鲜或紫,有小血块。时伴乳胁胀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平素带下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祛窃止痛.

4.气血亏虚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行量少质稀。形寒肢疲,头晕眼花,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脉细弦。

[治法]益气养血,和营止痛.

5.肝肾亏损

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少,色红无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薄,脉细玄。

[治法]调补肝肾,和营止痛。

3.针刺穴位疗法

(1)体针:中极、次髎、地机、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实证用泻法。

(2)耳针:子宫、内分泌、交感、肾。每次选2~4穴,用中、强刺激,也可用耳穴埋针。

4.理疗

包括电疗、水疗、体疗、封闭疗法,拨火罐、按摩、气功等,有一定疗效。

5.穴位液体膏药

骨巨基有活血止痛,温经散寒,祛瘀开窍等作用。可于月经来潮或经前腹痛时敷贴气海、子宫、三阴交等穴。

6.手术疗法

宫颈扩张术可使经血流畅,减轻疼痛。适用于已婚妇女。

7.点穴疗法

(1)在腹部选择与其相关的痛点,由轻到重进行按压,至腹部及下肢有热感为佳,同时按压脐中、关元、脐旁、沟中穴。

(2)取腑卧位,按压腰眼、臀外穴。

8.足底按摩疗法

选取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子宫、卵巢、生殖腺、下身淋巴腺反射区,每个反射区分别按摩3分钟,每日2~3次。

9.刮痧疗法

刮拭关元、三阴交、气海、中极、地机、太冲、次髎、合谷、章门、曲泉、肾俞、膏肓、膀胱俞穴,每日刮拭1次。

10.拔罐疗法

(1)督脉的命门至腰俞,膀胱经的肾俞至次髎,关元、归来、足三里、三阴交。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腰骶部,将腰骶部涂上适量的润滑油,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将罐拔于腰部,然后沿着膀胱经和督脉在腰骶部来回推移火罐,至皮肤出现红色瘀斑为止,取罐后擦净皮肤上的油迹.然后让患者仰卧位,在关元、归来,三阴交、足三里穴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色瘀斑为止。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前1~3天开始治疗。本法适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痛经。

(2)气海俞、关元俞、肾俞、气海、关元、归来.患者俯卧位,将气海俞、美元俞、肾俞进行常规消毒,每穴用三棱针点刺3~5下,至皮肤出现少量出血,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立即将罐拔于所点刺的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

(3)关元、归来、肾俞、关元俞。当归、白芍、乳香、没药、桂枝、细辛、陈皮,厚朴、艾叶、小茴香、甘草各30克,用纱布包好,放入药锅内,加水毫升,煎煮30分钟左右,至药味煎出,然后将竹罐放入药中煮5~10分钟,用镊子夹出竹罐,甩去药液,迅速用于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收罐口的药液,降低罐口的温度,保持罐内的热气。然后趁热立即将竹罐扣于以上穴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1分钟,待竹罐吸牢于肤即可。留罐10~2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色瘀斑为止。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本法适用于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所致的痛经。

11.耳穴疗法

(1)气滞血瘀:内生殖器、内分泌、交感、卵巢。肝、耳背静脉(放血)

(2)寒凝血瘀:内生殖器、内分泌、交感、卵巢。三焦、皮质下、盆腔

(3)气血不足:内生殖器、内分泌、交感、卵巢、肝、肾、心。疼痛剧烈者加皮质下、耳迷根;体质虚弱者加肺、缘中、血液点;有瘀血者加热穴、耳中。王不留行子耳穴按压法,每日更换1次,每日自我按压3~5次,5天为1个疗程。

12.饮食疗法

(1)桂皮山楂饮:桂皮6克,山楂肉9克,红糖50克。先将桂皮、山楂分别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加入红糖调味即可。月经来潮前温服,每日1剂,连服2~3天。本方具有活血消食的作用,可用于痛经气滞血瘀证或寒凝血瘀证。

(2)四物木耳汤:当归6克,熟地9克,白芍6克,川芎3克,大枣30枚,黑木耳(干品)15克,红糖20克。把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分别洗净后切片,用纱布袋包装。黑木耳水发后除去杂质,大枣去核。然后,把药袋和黑木耳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毫升,用小火煮l小时,去药袋。再加入枣肉,用旺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1小时,加红糖调味,煮沸即可。早晚空腹时趁温服,连枣肉、木耳一起吃下,每天1剂。本方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血的功能,适用于妇女痛经证属气血不足,腹痛隐隐,月经不调,月经过多或过少,经色淡暗,闭经,痛经,大量不规则阴道出血等症。并可作为体质偏虚妇女的保健膳食。

(3)艾叶鸡蛋:艾叶9克,生姜15克,鸡蛋2只。将艾叶洗净后用纱布包好,生姜切成薄片。然后再把鸡蛋、生姜、艾叶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用大火煮至蛋熟,取出鸡蛋去壳,再放人砂锅中继续煮片刻,去药袋及姜片即可。饮汤吃蛋,经前7天,每日l剂,连服4~5天。本方具有温经暖宫的作用,适用于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症见月经推迟、量少色暗、小腹冷痛,面色苍白等。

(4)姜枣红糖饮:生姜6克,红枣10枚,红糖60克。将三者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取汁去渣。月经前,每天l剂,连服3—5天。本方具有温补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经。

四.痛经预防与护理

导致女性痛经的因素不少,除少数缘于子宫的器质性疾病外(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绝大多数是由于心理因素或子宫收缩功能障碍所造成,如子宫平滑肌痉挛、子宫内膜整块排出或子宫颈异常收缩等。婚后愉快的性生活,特别是丈夫温柔的抚爱,可刺激机体分泌适量的前列腺素,促使子宫收缩功能趋于正常,痛经自然得以而愈。

(1)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月经上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月经来潮时盆腔充血,有些妇女在经期前后有轻微的小腹或腰骶部疼痛,情绪不安,乳房发胀,倦怠乏力等,这都是正常的。初期的少女应了解这些生理知识。如果精神过度紧张,使得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皮屋下调节作用及分析能力发生障碍,来自子宫的冲动失无能为力调节,从而使上述症状加重,疼痛难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这就发生了痛经。

(2)行经期间避免剧烈动运或重体力劳动:以免引起某些慢性病(如子宫位置不正,子宫口狭窄,子宫发育不良,盆腔炎等)急性发作或加剧,从而加重痛经。

(3)经期应戒房事:月经期间,子宫、子宫颈及阴道粘膜充血,分泌物增加,若在经期性交,不仅会使上述部位充血加重,导致出血过多(或出血不止),而且还会使痛经加重,同时还会使细菌侵入生殖和泌尿系统,引起感染。

(4)月经期应避免寒冷刺激:月经期间身体抵抗力较弱,若感受寒冷刺激(如雨淋、涉水、水四干活等),就容易引起经血凝滞,阻瘀胞宫而致发或加重痛经。经期应戒房事。月经期间,子宫、子宫颈及阴道粘膜充血,分泌物增加,若在经期性交,不仅会使上述部位充血加重,导致出血过多(或出血不止),而且还会使痛经加重,同时还会使细菌侵入生殖和泌尿系统,引起感染。月经期应避免寒冷刺激。月经期间身体抵抗力较弱,若感受寒冷刺激(如雨淋、涉水、水四干活等),就容易引起经血凝滞,阻瘀胞宫而致发或加重痛经。

(5)避免X线检查:月经前后做X线检查,会导致卵细胞受损,如果在排卵期怀孕,会导致胚胎发育不良。这种痛经的预防比较常见。

(6)避免营养不足:月经期间会有一定的失血量,此时一定要注意营养摄入,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铁、钙等。多吃一些瘦肉、鱼、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及蔬果。这也属于痛经的预防措施。

(7)避免喝浓茶:浓茶中含有较高的咖啡因和鞣酸,咖啡因会刺激神经,导致痛经加重,而鞣酸会与铁结合,影响铁质吸收,引起贫血,所以,在月经期间不要喝浓茶。

(8)痛经避免过于劳累:痛经的时候,要合理休息,避免过于劳累,特别是剧烈的运动及劳动,会导致经期延长和月经不调。这也是痛经的预防方法。

五.痛经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患者的衣食住行对痛经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告诉患者要注意心理健康,保持心情舒畅,尤其在经前经期忌恼怒,并宜保暖防寒,不贪饮生冷,勿滥用寒凉滋腻药食之品,勿冒雨涉水,不久留潮湿寒冷之地等,并宜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等。

可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6及钾、镁、钙的食物,如牛奶、蜂蜜、香蕉等,因为研究现发维生素B6能稳定情绪、帮助睡眠、使精力充沛,减轻腹痛和紧张感,并能促进镁离子透过细胞膜,提高胞浆内镁离子浓度,减轻痛经,镁能将大脑中神经冲动传导、具有神经递质作用的活性物质维持在正常水平,在月经后期,镁还能起到心理调节作用,有助于身心放松,消除紧张心理,减轻压力;钾对神经冲动的传导、血液的凝固过程以及人体所有细胞的机能都极为重要,还能稳定情绪,抑制疼痛,防止感染并减少经期失血量等,钙对缓解痛经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合理安排生活,对预防和减轻痛经有着积极意义。

更多详情咨询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aomashaomiaoqiang.com/lcjc/6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