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不多说上干货:
(一)病因病机
明朝张景岳创“五闭”之说,认为:“耳聋……大多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
1、“火闭”,因温热之邪或五志化火所致。治宜清热泻火法。
2、“气闭”,因肝气失疏、脾胃失健而致。治宜理气化痰法。
3、“邪闭”,即风邪外侵所致。治宜疏风解表法。
4、“窍闭”,因忧思过多所致。治宜交通心肾法。
5、“虚闭”,因年老体衰、久病伤肾、房室过度所致。治宜补肾填精。
6、“虚闭”,因劳倦过度或大病久后所致。治宜益气养血,升阳通窍。
中医历代文献关于耳鸣的病因病机学说很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虚实两大类:
实:
1、六淫:风寒、风热、湿浊之邪侵犯耳窍。
2、痰浊:蒙蔽清窍。
3、火热:肝胆火旺或心火内炽上冲耳窍。
4、瘀滞:瘀滞清窍。
虚:
1、肾阳不足。
2、肾精亏虚。
3、中气不足。
4、营血虚损。
5、气血两亏
本病发病的根本病机,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耳部气血瘀滞,耳脉闭塞,耳窍失养而出现耳鸣。(二)耳鸣的中医治疗原则
1、分清缓急:
辨耳鸣发病的缓急可帮助确定病邪的深浅、病位和病情。如耳鸣暴发,多为风、火、痰、瘀所致;而耳鸣渐发,则以脏腑亏虚多见。
2、明辨虚实: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华,凡耳鸣者,首先应辩明虚实,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因为实证误补,虚证误攻,危害很大。临床中,辨耳鸣的虚实可有如下方法:
(1)从耳鸣声的音调与音量辨:张景岳认为:“鸣声大者多实,声细者多虚。”故音调高,音量大者属实,音调低,音量小者属虚。
(2)从发病的急缓辨:耳鸣暴发多属实,耳鸣渐发多属虚。
(3)从耳局部与全身的伴随症状辨。
(4)从是否接受外来噪音辨。
“拒绝外来噪音”(即听道中噪声,耳鸣声也相应而高亢,甚至刺耳,心烦神躁)――属实。“能接受外来噪音”(即鸣声可被噪音所淹没,或减低甚至消失。)――属虚。
(5)从耳鸣的喜按否辨:《医贯》中辨别耳鸣虚实方法是:“耳鸣以平按之而不鸣,或减少者,虚也。平按之而越鸣者,实也。”
3、综合治疗:
中医治耳鸣,内治固然重要,但结合如针灸、导引等外治综合方法则疗效更佳。
4、注重个体:
中医认为,耳鸣之症有表里寒热虚实,药有寒热温凉,法有攻和补抢,患者的年龄、职业、体质、性格等亦各有差异,故应根据不同的个体,制定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三)耳鸣的中医治疗特色
1、辨证论治:
(1)六淫外感证:
在流感、腮腺炎、带状疱疹等急性传染病的后期发作。耳鸣急发,鸣声轰轰高亢。耳内常有闷胀及堵塞感。或突聋。
检查:鼓膜正常或稍有下陷。耳咽管常有堵塞。
电测听:传导性聋为多。
治则:总的治疗原则为疏散外邪。可以辩证为风寒外感、风热外感、湿浊之邪外犯。治疗上风寒外感证可选用香苏饮或荆防败毒散,风热外感证可选用桑菊饮或银翘散,湿浊之邪外犯可选用八正散或五苓散。(2)痰浊上蒙证:
发病有急有缓。耳鸣声量大而音调不高,多为持续性,
检查:鼓膜浑浊,严重的常可见光锥消失,标志不清。
电测听:混合性聋。
治则:可辩证为湿痰之邪、痰火之邪。治疗上湿痰之邪治宜化湿消痰,可选用二陈汤、温胆汤或导痰汤。痰火之邪治宜清火化痰、可选用清气化痰丸加减。
(3)肝胆火旺证:
发病迅速。耳鸣声高亢刺耳或突聋。
检查:鼓膜正常。
电测听:感音神经性聋。
治则:总的治疗原则为清肝胆郁火。可辩证选用苦寒折火或滋阴潜阳法,苦寒折火法可用
龙胆泻肝汤或栀子清肝汤,滋阴潜阳法可用杞菊地黄丸或丹栀逍遥散加减。
(4)心火内炽证:
鸣聋并作。
电测听:感音性聋或混合性聋。
治则:清心泻火法,可选用导赤散(轻证)、泻心汤(重证)加减。
(5)瘀滞清窍证:
鸣声低调而量小,耳聋为渐进性。
检查:鼓膜正常或萎缩。
电测听:感音性聋。
治则:活血化瘀法,可选用通窍活血汤(轻证)、加减三甲散(重证)加减。
(6)肾阳不足证:
病程较长。
耳鸣细小而长。
电测听:感音性聋。
治则:益肾温阳法,可选用桂附八味丸或右归饮加减。
(7)肾精亏虚证:
耳鸣声音量大而音调极低,疲劳后或饥饿时尤其明显。
治则:滋阴益肾法,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或耳聋左慈丸加减。
(8)中气不足证:
鸣声时轻时重,耳聋程度不等。
治则:补脾健土,益气升清,可选用益气聪明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9)营血虚损证:
鸣声音低,音量不大。
检查:鼓膜失去光泽。
治则:滋补阴血,可选用四物汤或归脾汤加减。
(10)气血双亏证:
治则:气血双补法,可选用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耳鸣的知识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