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艺舌尖上的非遗耳聋伯元宵,福州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麻婆豆腐、东坡肉、宋嫂鱼羹、左公鸡……一道美食要是以人命名,多半有个传奇的制作故事和特别丰富的市井滋味。在福州,也有这么一样传统美食,让台江码头之上、街巷之间的老福州人心心念念,百年追捧。“耳聋伯”元宵丸制作技艺,包裹的不仅有美味,更有老福州的生活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

福州英德元宵店原是福州耳聋伯元宵店,始于年,已有近百年历史。“耳聋伯”正名林桂芳,从民国初期就开始做元宵。据“耳聋伯”的儿子林英德先生回忆,“耳聋伯”当时拜了一个手艺很好的老师傅学做元宵。后来“耳聋伯”出师了,就跟随着戏班到处卖元宵,福州话叫做:“卖戏坪下生意”。其实,“耳聋伯”小时候听力还是好好的,年轻时生了一场病,耳朵这才听不见了。正因为如此,顾客才叫他“耳聋伯”,至于他的本名,许多人反而不记得。“耳聋伯”虽然聋,但做元宵的手艺一点也不赖。“福州传统元宵,很讲究皮韧不黏齿、肉馅味道鲜。”

来福州的北方人常会困惑:元宵居然不都是甜馅的?

对,和北方大不同,传统福州人口中的“元宵丸”从来都是肉馅咸味。而在诸多的肉馅咸元宵中,“耳聋伯”元宵丸一枝独秀,从光绪年间始创,传承到了今天,成为福州家喻户晓的百年老字号。

元宵丸以湿米荠为皮,福州话说为“荠”,是以七分糯米,三分粳米,混合水浸后研磨,要求磨细,变成米浆,储于米袋中,压干成为“荠”,又叫“生荠”。先用一些生荠在开水中煮熟叫“熟荠”。这样生熟荠混和研揉,达到不干不软,不粘手,用手捏可成形不裂开。以荠搓成小团,加工师傅用右手的拇指与食指,旋转捏出小袋形(比拇指略大)。而后用小筷夹上肉馅填入袋中,袋口对压再一折,形似小木鱼。元宵丸就包成了。这一工艺关键在于糯米、粳米配搭适当,米荠太软元宵丸一煮就不成丸了。太硬则不爽口。再次,在生熟荠的配搭上要讲究,才能捏出元宵丸的外壳。总之,米细磨,荠揉透,是元宵丸入口不粘齿的条件。

“耳聋伯”元宵皮薄馅多、饱含油汁,味极鲜美。还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每粒元宵丸都能做到皮与馅不粘在一起,皮Q弹,口感嫩滑且不粘齿,肉馅紧实又有弹性,汤汁晶莹剔透,口感清香,给人一种香而不腻、回味无穷的感觉。每逢春节与元宵,老福州人都爱找上“耳聋伯”买些元宵丸,它包裹了福州人对平安、团圆祈望,也象征着一种幸福与安康。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编:杨晓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aomashaomiaoqiang.com/zlff/202504/10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