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老年时报」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人上了一定年纪之后,说话往往重复啰唆,喜欢忆旧,固执己见。老人家爱唠叨,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家人该如何看待?
爱唠叨对老人有5个作用
专家指出,唠叨是老人排除孤独感的一种心理倾诉手段。老年人从工作或劳动岗位退下来后,就会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一些“不顶用”的事情上。譬如热衷于回首往事,因而喋喋不休。晚辈下班回到家之后,老人就会尽情倾诉心中郁积之言。总体而言,爱唠叨对老人家而言有以下作用:
1、可以减轻精神压力
语言作为无可替代的宣泄方式,可以帮助老人消愁解闷,使他们心情愉快。据报道说,美国白宫的保健医生曾给布什开过一个减压秘方:话疗,每星期至少与家人交流15个小时以上;夫妻之间每天至少交流两个小时,包括共进晚餐或是午餐。同理,如果老人每天不爱唠叨,甚至不爱说话,总把不顺心的事埋在心里,日积月累,就容易患上抑郁症。而如果面对这些不顺心的事儿,老人们能够通过意义简单、琐碎的语言唠叨出来,则有助于他们释放压力和不安全感,潜在的抑郁都被语言释放出来,老人身心更健康。
2、是一种本能心理防卫
子女独立后不少事情不再听命于父母,本能的心理防卫功能会使老人坚持己见与习惯,不赞成小辈的意见和看法。
3、可以延缓衰老
经常说话的人,能使口腔肌肉和咽喉得到锻炼,有利于保持耳咽管的通畅,使耳朵内外的压力保持平衡,对于耳鸣、耳聋有预防作用。说话时带动眼肌和三叉神经运动,还可防止老花眼、老年性白内障和视力减退。
4、是老人对晚辈的关心
有的老人觉得自己别无所求,而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转而对下一代过分关心。
5、可让大脑更灵活
人类大脑用进废退,每次说话都需要经过逻辑思考,进行语言的提炼和组织,多说话可以刺激大脑细胞,使之保持活跃、兴奋,可有效推迟大脑的衰老进程。大脑有专司语言的功能区,如果说话太少,大脑中专管语言的区域兴奋度就会减弱,不利于大脑的健康运转,多说话可促进大脑这些功能区的发育。
注意,有种“唠叨”或是痴呆征兆
从和老人的语言沟通中,还可以发现老年痴呆早期征兆。在聊天的过程中,老人找不到合适的词语,由于缺乏实质词汇而表现为空话连篇。或由于找词困难而用过多的解释来表达,终成唠唠叨叨。
如果一个人行为和语言上的异常是短期内出现的现象,不是长期持续的,那么说明这个人的行为可以受他自己的意志控制,那么就不是身患老年痴呆症的前兆,如果一个人经常性的出现这种现象,而且往往持续很长时间,那么极有可能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应该保持注意。
如果经常会有健忘现象,或者是语言表达不流畅,或者是出现经常性的反应迟钝现象,连自己刚刚做过的事情都会忘记,那么这医院进行检查,通过专业的医学手段进行确诊,如果真的是老年痴呆症的话,就应该提前进行治疗。
确定是老年痴呆症之后,要对病人进行长期治疗,应该从药物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对病人进行控制和治疗,药物是控制老年痴呆症进一步恶化的有效措施,还要对病人进行长期专业的心理疏导,病人心里的烦恼可能是导致她患上老年痴呆症的病因,所以,要积极倾听病人的诉说,切实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让病人减轻压力。
不论“唠叨”还是衰老,都是自然过程
对于老年人自身来说,面对衰老要做到“既来之,则安之”。不要因退休、下岗、免职而烦恼。因老而背包袱,而产生失落感、孤寂感、恐惧感,只能促使自己加速老化、弱化。因此,面对“老”带来的新问题,首先心理上要有准备、要有认识,才能很快平衡。
其次,重新确立新的生活方式,安排新的生活。老龄期无论生理、心理都会起变化。家庭也会有突然的变迁,如老伴先走,儿女分居,无所事事等等,还有疾病此起彼伏,邻居碰碰撞撞。这些都该直面客观,及时调整角色,不要因恋旧而不自拔。对此,可多走出门外,多接触社会,多交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让眼界开阔起来,让生活丰富起来,让思想活络起来,你就会感到虽老而犹年青。
再次是注意营养和锻炼。最好不抽烟少饮酒。不必刻意买高贵的补品和时髦的保健品。平时多吃五谷杂粮、新鲜菜果足矣。补充蛋白质、微量元素很重要,可常饮牛奶、鸡蛋、豆类、鱼、瘦肉等。经常使用西伯利亚冷杉精华,提高认知能力,增加大脑活力。坚持规律生活,保持情绪稳定,参加适当的运动,全方位去适应老年生活,既长寿又健康。
综合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