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一般认为不过是耳内流脓水的小病,这是错误的。有些中耳疾病,如慢性胆脂瘤型中耳炎,不但可以损害听觉,成为耳聋,而且由于耳的解剖部位与颅中窝、颅后窝的脑膜很接近,如果长期不治,可以引起颅内并发症,从而危及生命。因此,正确处理和预防中耳炎是非常必要的。

中耳炎的分类方法不一,一般分为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是急性中耳炎中的一种

本病是由于化脓病菌侵入中耳而发生。在全身抵抗力降低时较易得病。患上呼吸道疾病(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时擤鼻涕不当,常使鼻涕由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发炎。

本病是麻疹等急性传染病较常见的并发症。鼓膜外伤时,致病菌被带入中耳也可引起炎症,小孩平卧吃奶,可能使带菌物质流入咽鼓管引起此病。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变是中耳黏膜肿胀,中耳内出现黏液脓性或脓性分泌物。其主要致病菌是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主要症状有

耳痛

耳内先有闭塞、发胀感,后有耳痛如钻刺状,并有随脉搏跳动的感觉。鼓膜穿孔后,疼痛减轻或消失。病人发热可高达38℃以上。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体温通常下降。脓液大多为带血性渗出物,以后渐变为黏脓。

听力减退,并有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小孩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症状多与成人不同

先是烦躁啼哭、夜眠不安、不要吃奶、常用手抓耳、体温可升到40℃以上,甚至抽搐惊厥,可有胃肠症状。

局部检查

在鼓膜未穿孔前,为鲜红色,并因脓液增加而凸起。鼓膜穿孔后可见一闪动的光亮点,有脓流出,以后鼓膜充血减退,渗出减少,穿孔可逐渐愈合。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能及早治疗,炎症大多可以消退,流脓停止,鼓膜穿孔愈合,听力可以恢复正常。如不加治疗,鼓膜穿孔不愈,流脓不止,可渐变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应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

由于中耳通过咽鼓管与鼻咽相通,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因大多是由上呼吸道感染时病菌通过咽鼓管的途径所致,因此预防要点在于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一旦得了感冒,应避免用力擤鼻涕。在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同时,应处理鼻腔和鼻咽部的炎性病变。

资料来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家庭医学全书》第四版

文中观点仅代表医生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读者在遇到健康问题时不可将本文作为自行处理的指导或准则,而仍应咨询临床医生。

(文章来源于:辉瑞小药箱,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tiaomashaomiaoqiang.com/lcjc/5697.html